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半世纪如一日 七旬护边员52年徒步巡边10万公里:护的是边境 也是家门
2023-08-27 15:03:25 青瞳视角

北疆边陲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三岔口镇东大川村金厂沟屯,峰峦相绕。老人们说这里一年只有三季,“春、夏、冬”,而且冬天来得早,走得晚,往往刚入9月,山头上就披上了一层银装,直到4月才褪去。


(资料图)

这里有一条中俄边境通视道,数十米宽的土路,每天除了边防战士、民警,还会有两个瘦小的身影,自南向北一路攀爬,渐行渐远……这已经是老人韩淑秀和丈夫薛奎日常巡边的第52年,步巡边境的距离也累计超过10万公里。

早上4点起床 老两口52年走了10万多公里 大半辈子都在义务巡边

韩淑秀今年71岁,丈夫长她4岁,他们都是黑龙江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牡丹江边境管理支队三岔口边境派出所的护边员,他们来自山东,年轻时来到金厂沟屯。

从全国地图上看,那里是“鸡喙”的位置抵边村屯。想要到这里,需要从三岔口镇走过40多公里的山路,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山间陡坡。赶上雨雪天气,车容易打滑,也只能徒步上下山,最快也得用上小半天时间。

8月份,到了跑山人采山的季节。因采集作业可能误越边境的人员增多,巡边工作人手紧缺。

不到4点,边境线旁在一处不知名的山脚下,一间不到60平方米的土胚房里,开始飘来炊烟,传来滋啦响。韩淑秀舀起一勺面,摊在铁板上,刮圆……不到两分钟,一张煎饼出锅,驻勤的三岔口边境派出所移民警察在一旁给她打下手。这一早她摊了六七张,还从院子里摘了几颗葱,这是她和老伴,还有驻勤的移民管理警察巡边时的干粮。

韩淑秀将煎饼和大葱逐个分装袋子,给驻勤的“孩子们”带上,把钳子、铁丝、工作册装进背包,一切准备就绪,老两口走出屯口,一路向东700多米,来到了边境通视道。

因为上了年纪,韩淑秀今年又做了两次白内障手术,为了看清铁丝网有没有损坏或被动物撞坏,她和丈夫沿着铁丝网巡边。

两位老人不会开车,也不会骑摩托,这52年来,一直靠着一双脚板巡边,韩淑秀粗算下来,说“这一辈子巡边,走了也有10万多公里了。”

遇过黑熊、猛虎 山洪中抓住树枝捡了一条命

老两口每隔5天或者10天都要巡一次边,虽然只有十几里山路,但早上天亮出发,来回要用七八个小时。让他们不禁唏嘘“老了”,“年轻时候,哪怕刚种完了地再去巡边,三四个小时也能走个来回,现在一大早出发还要费个大半天。”

临近中午,韩淑秀老两口走到了界碑下,一旁两块大石头就是他们的餐凳。老两口坐了上去,捶了捶腿,掏出了煎饼、大葱,解决午饭。因为怕沉,老两口不敢带太多水,索性出发前在家喝足,吃午饭时就着榨菜干噎馒头或煎饼。

秋天的边陲,即便有些凉了,但山间绿意不减,河水穿山而过,鸟儿不断啼鸣。这里风景虽然像极了“诗和远方”,但只有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清楚,在这生活并非田园牧歌。冬季风雪肆虐、夏季蚊虫猖獗,即便美景相伴,对于巡边人来说,只有日复一日的枯燥和孤寂。

尤其是到了冬天,温度能到-31℃、-32℃左右,边境线更是成了人迹罕至的“孤岛”。可别人在家里“猫冬”的时候,才是边境线最不太平的时候,韩淑秀会不定期地巡边。

“鞋垫要垫两双,不然脚底很快就会冻透。山里风硬,最冷时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冻得胃好像都抽着,保暖不好脚会冻坏。”两年前,东宁市边防委员会正式把韩淑秀和薛奎聘为护边员,每年每人发6000块钱,还发了统一的棉服和棉帽。

走累了,就找个几十年前采金人留下的半人高沙坑避风,脚冻得有些麻木时,再出坑沿着巡逻道跑一会儿热身。每当驻勤站来了新警,有人问韩淑秀天冷不冷时,她都会说,“走快点,只要走快点就不那么冷了。这么多年习惯了。”

在山上待久了,难免会碰到一些危险事情。50多年来,在巡边过程中,韩淑秀两口子多次近距离遇到过黑熊、野猪,甚至每到8月份还会听到虎啸。

她回想着最惊险的一次,一年秋末,正在巡逻途中的韩淑秀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一只黑熊刚掰了玉米,与她擦肩。老两口顺手抄起旁边的铁盆、暖壶,拿着木棍开始狠敲,才把黑熊吓回树林。

有年夏天,雨水较大,韩淑秀在巡边后准备返回屯里,但屯南金厂沟河已经涨满水,泥水夹着砂石浑浊奔流,流速极快。韩淑秀挽起裤脚准备过河,湍急的水流中一个旋涡把她卷进河里,水很深,她挣扎着却难以在河里站稳,只能尽量将头探出水面,顺着水流被冲出去500多米远,才找到机会一把拽住岸边树枝,使出全身力气向岸边一点点地靠近,最终爬上了岸。回到家里,像个泥人一样,浑身上下多处被刮伤。那一次,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年过七旬还放心不下“驻勤的娃” “护的是边境也是家门”

“这巡边,一巡就是一辈子了,真快啊。”薛奎回想起刚来金厂沟时,没考虑过护边的事,觉得这里能吃饱饭,能过好日子。

之后韩淑秀也跟了过来,二人在1971年举办了一穷二白的婚礼。婚后,他们忙于生产的同时,也逐步了解到金厂沟屯的重要地理作用,开始了这52年的义务巡边。

1972年,韩淑秀怀上了第一个孩子,她上午刚巡完边,下午就生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一共孕育了5个子女,他们都是边境线长大,和移民管理警察一同长大的。

如今孩子们都已在县城里成家立业,都争着要接他们老两口去享福,但韩淑秀执意留下,除了她不想离开坚持了几十年的护边事业,另外就是她还放心不下那些要留在这里的“孩子们”——驻勤的民警。

50年间,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韩淑秀也从民警口里的“大姐”、“大嫂子”变成了如今的“大娘”、“韩妈妈”。

很多刚刚大学毕业入警的青年民警被分配到边境工作一线,需要进行下乡走访、边境巡逻等工作,有些同志不适应新环境,韩淑秀就像妈妈一样悉心照顾他们,陪着他们逐户登记走访了解村户情况,留他们在家中过夜休息、住宿,缩短适应期。

“他们也都是孩子,谁家父母不心疼自家的娃,他们脸上刮着冰霜,脚底下被冻、磨得都是血泡,我看着都想哭。”韩淑秀和老伴家里并不富裕,但也会拿出土豆、白菜、大葱和辣椒给年轻民警做顿热乎饭。

金厂沟屯距三岔口边境派出所近40公里,民警往返的小路颠簸难行,偶遇大雪封山,返程便格外艰难。韩淑秀就留他们在家中取暖、躲风避雪。

那时,20多名民警挤在她家的小屋里打地铺,年轻民警们打闹会找她“评理”;一群人围在火炉旁等着她煮面条;有时她带上三五民警一同巡逻,路上有说有笑……这在韩淑秀眼里,就是儿孙满堂的生活。

后来,为了让孩子们住得更舒服些,她干脆和老伴花钱,请人在房前隔街翻盖了三间大瓦房,无偿提供给派出所当“警务室”。

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韩淑秀家的“护边驿站”一直都在。儿女们无数次劝说她一起到市里生活,别再巡边,但都被韩淑秀拒绝,“只要我一天还走得动,我就巡一天。我家就在边境,我护的是边境,更是家门口!”

既然劝不动,也知道母亲对这里的不舍,老人的三儿子从部队转业后,接过了绿布包,陪着母亲在边境线上巡护……

据介绍,多年来,在民警的带领下,韩淑秀和薛奎老人劝返了多名险些误越国境的外地群众、临界人员百余人次,制止了采集作业、狩猎行为50余起,修复了不少破损的边境设施。金厂沟屯多年来没发生过一起涉外事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王朝

热门推荐